close

《原來,邏輯藏在身體中!》

 

 

 

                                                                                                                                      文:UBest   張玲玲

去年暑假,有幾個小學生在U-Best上大腦訓練課程;一天,有一位小朋友在他的文中提到:「為什麼圖書館都沒有提供軟軟的沙發或懶骨頭,讓我可以更舒服地躺著閱讀呢?」,該小男生今年小三,媽媽說:「他很聰明(聰明哦!),但做任何事總是拖拖拉拉的。光是起床這件事,三催四請外還得加上威脅及利誘,一大早,整個家裡就搞得雞飛狗跳,全家進入備戰狀態。從安親班回家,作業竟然還在拖拉中搞到七晚八晚,他少爺還是一點都無所謂的樣子。更氣人的是,常常丟三落四,不是這個沒帶就是那個忘了。老師,怎麼辦?」

IMG_9094.JPGIMG_0482.JPG

 

    主題和上述事件乍聽下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它都和孩子的『動作計畫能力』有關,更和我們重視的邏輯推理能力息息相關。唯有在學齡前,尤其三歲前身體形象認知建構好了的孩子,動作計畫和邏輯才會好。一舉手一投足,到底是舉多高?投多遠?為什麼和親密朋友打招呼時,所用的方式並不適合對待初次見面的朋友?邏輯是什麼?孩子生活一團糟為什麼又會影響邏輯力?邏輯是從數學中學習嗎?為什麼要重視邏輯力?

   張老師不懂數學,但知道邏輯抽象思考能力是1000個智能(非智商)專家一致認同,將來最重要的13大智能指標中第一名,它不是數學。邏輯涵蓋:因果關係、秩序感、類化等抽象推理能力。這些能力從嬰兒呱呱落地開始逐步形成,即便他們的動作能力不好,也都會用「哭」來試探你的反應(因果關係)。更何況,會爬後,對遠近更有概念了,甚至他還會對應到「遠」=「很累」的因果關係。所以,剛會爬的孩子一叫就過來,再過一兩個月後,當他發現距離較遠爬起來會累時,就只會對你笑而不想再爬了。「遠」、「近」、「慢」、「快」不就是抽象的空間及時間概念嗎?

IMG_4428.JPG

     孩子從小,不論吃飯、玩樂,或是聽聽故事也好,凡是生活中的事件,都應有規矩。有規矩,並不意味著父母要採取嚴厲的手段來訓練孩子,但父母及老師都應意識到規矩要從小養成。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校,父母更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導師,現在是什麼年代?親愛的爹地媽咪們,不要再妄想花錢由別人來幫你建立你寶貝孩子的規矩,在一個消費至上、客戶至上的年代,消費者是老師得罪不起的!

20161119_113002.jpg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讓孩子維持姿勢的穩定,並不是一下子就要求他們達到幾十分鐘。但是,當我們忽略小小孩在生活起居的小細節,例如:吃飯滿場飛、孩子趴著玩玩具、躺著聽故事…等,什麼都是「他還小」的心態看待時,有一天你會發現:在音樂有天賦的他,竟然無法好好坐著彈幾分鐘的鋼琴,或是拉幾分鐘的小提琴;喜歡踢球的他,竟然被老師淘汰了,因為他只會亂衝,無法控制步調,甚至,不懂什麼叫作團隊合作;學齡後,趴在那裡寫功課、摸來摸去、最喜歡說「我好累」;更別說還有許多聰明的孩子(又是聰明),有很多好主意,但是做著做著,又累了…

IMG_1034.JPG

     U-Best從事大腦科學潛能發展教育,除了教育孩子之外,為甚麼還要花很大的心力教育家長?因為U-Best知道: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是孩子不成熟要被教育,而教育孩子之前必需要先了解他,當我們了解之後,才能以科學驗證過的方法來引導他。「百年樹人」最重要的還是先建構又穩又大又深的根基(腦幹基礎整合),將來孩子才有機會選擇要蓋大樓或平房(才藝、技巧及認知),有遠見的家長及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好好為孩子未來能力多用心用力吧!U-Best與您共勉之!

 

arrow
arrow

    新竹你最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