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5-01.jpg

 根據《每日科學》研究指出,幼兒2歲前的行為深受基因影響,而當年滿3歲後,「自我控制能力」將與所處的「環境」產生莫大的關聯性,像是:父母禁止幼兒食用零食,他們的抑制能力便會受父母的教養與應對方式而有所不同。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理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傑佛瑞‧蓋因(Jeffrey Gagne)認為,對於「自我控制發展機制」的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抑制能力越低,代表著認知與社交情緒出現狀況的機率越高,其中包含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就是人們常說的「過動兒」。

「近期我們發現與『自我控制失當』的現象,大都是在孩童進入小學後才被診斷出來,如果我們能及早確認並介入這些狀況,相信就能在孩童入學前,讓這些狀況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未來當孩子步入青少年、甚至是成年後,才不會因為自我控制能力低落而深受其擾」。

★★★3歲後,幼兒行為受「環境」影響

蓋因教授和來自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心理與腦科學系的金柏利‧薩迪諾(Kimberly Saudino)教授於《發展心理學》這份幼兒開發領域指標性期刊上,共同發表了這篇〈兒童抑制能力發展 : 針對2到3歲雙胞胎之調查〉的研究結果。

其中,研究人員調查超過300對的雙胞胎,除了透過訪談幼兒的父母,更使用錄影方式記錄下幼兒在實驗室裡進行性格測試的反應,藉此評估他們的「抑制能力」,並在幼兒2歲與3歲生日的前後一個月內重複進行測試。

訪談結果顯示,父母認為即便到了3歲,幼兒的行為主要仍是受到「基因」的影響,然而,透過影像實驗的記錄,詳細分析幼兒的測試後,結果顯示:在幼兒兩歲時,「基因」是影響行為的主因,但到了3歲以後,行為則受到「環境」較大的影響。

「我們發現無論是來自於家庭或是環境等各別因素,當雙胞胎來到3歲時,其中一個孩子如果曾受到父母負面消極的對待,又或是曾經歷另一位雙胞胎沒有遭遇過的意外和疾病,這些差別都會讓這兩位同樣年齡、同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研究對象選擇雙胞胎的原因為此:同樣年齡&同樣環境),在自我規範能力上產生明顯的差異。目前透過實驗室裡先進的設備,我們可就抑制能力做精準的測量,並藉此定位出幼兒潛在的失調及障礙狀況,及早進行改善」蓋因教授說道。

追蹤幼兒所處環境,釐清「不當行為」關鍵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理學院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所長佩瑞‧福克斯(Perry Fuchs)對蓋因教授與薩迪諾教授的共同研究成果讚譽有加,並肯定他們實踐了學校推行的「2020年 : 前瞻思維與全球效益(Strategic Plan 2020: Bold Solutions | Global Impact)策略方案」中,承諾就「全人類的健康與環境」領域所倡導的卓越洞見。 

「這份研究能幫助許多家長釐清孩童的行為與導致不當行為發生的關鍵要素,同時也提供父母們明確的方向,讓他們得以讓孩童在進入複雜環境互動前,及早建立起社交情緒發展的能力」福克斯說道。

本研究是基於蓋因教授及其團隊,就多對1至3歲的雙胞胎幼兒進行抑制能力與憤怒管理相關探討的結果,蓋因教授表示:「我們將對同一批幼兒進行長期追蹤的計畫,同時也會針對他們的家長做進一步的調查,並試著觀察何者是造成影響的要素;譬如像是負面情緒的表現、離異的家庭狀況以及其他社交環境所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未來我們會就這些表徵,更加深入地去探討對幼兒在『自我控制』行為上潛在的影響力」。 

本文取自 親子天下 >>https://goo.gl/sp9UCO

>>> Myrtle McGraw's Twin study of Johnny and Jimmy  1930年代心理學家以一對雙胞胎進行研究,觀察從小有無接觸感覺統合的孩子長大後的差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竹你最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