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st讀書會心得分享《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文章撰寫:U-Best資深評量師 張玲玲老師
第一章
第一點:現代父母的難題
一、雙薪家庭普遍化,大家喜歡掛在嘴上的就是「忙!」。
但是根據調查顯示過去五十年來,母親和孩子的相處時間並無明顯減少。
改變的是:親子之間活動內容改變,中外父母都將時間花在「趕場」上,開著車將孩子由這個才藝班送往下一個才藝班。
現代家庭忙著「教育」孩子,卻花很少的時間和他們輕鬆的聚在一起。
二、真正「優質時間」是什麼?應該是找出和家人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光。甚
至是「精心營造」的時刻,父母和孩子可以最互信的方式去互動,互信的基礎建立在同理心上,才能擁有輕鬆而融洽的親子關係。
透過「聊天」,可以自然的了解孩子並讓孩子學習表達,還可幫孩子作情緒的引導。
透過「玩樂」,去觀察孩子的成長,讓親子關係建立在自然狀態下,讓孩子輕鬆自在的享受父母的愛。
第二點:消逝的童年
一、1981年,每名學童有40%的時間花在遊戲上,1997年剩25%。
二、跳級學習:原本小學才開始的技能學習都提早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就開始。
1950年以後,兒童焦慮症一直上揚。
父母花了錢後,焦點放在結果上,卻忽略了孩子學習過程與需要。上鋼琴課,
要會彈一首曲子,卻不了解孩子為什麼連練習都不願意;畫一幅畫,無法自
己完成想法;體操課要將跟斗翻正,殊不知,孩子在學齡前要的是:大腦學
會感知身體跑到哪裡去了,才來改變頭部和身體都位置。
三、【技巧】絕不會是學齡前孩子的選項。學齡前的地基要像紮馬步,好像沒有
花俏可炫耀,但卻是各種功夫的基礎。地基打好了,迎接未來的第二階段(
青少年期)的才藝學習才會穩定。
第三點:給父母親的建議:
一、慎重思考:這些課程值得嗎?
二、抗拒:拒絕盲從,例如:團購害死小孩的學習筷。
三、找回重心:每天用一點時間,維持和孩子玩在一起
作者:凱西.赫胥-帕賽克、戴安.艾爾
蘿貝塔.米西尼克.葛林考夫
出處:智園出版有限公司
整理人:資深評量師 張玲玲
歡迎有興趣的老師與家長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