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st讀書會心得分享《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
第二章 (寶寶如何學習)
父母有關大腦的的迷思
迷思一、父母有責任為孩子的智商及能力塑形
事實:1.孩子腦部發育其實是依演化的歷程而發展
重點:演化歷程中,大腦需要的養份大同小異,但環境卻改變了,父母意識得到嗎?
迷思二、要開發左腦或右腦?
事實:1.兩腦有很多區塊各有職司,中間透過胼胝體互通訊息,分工合作,成為有效率的腦。
重點:優勢腦是天生的!
迷思三、聽莫札特的音樂會幫助大腦的發展。
事實:1.聽音樂可能影響的是情緒而非智商。
2.研究報告指出「關於音樂提升成人空間推理的短暫效應不可同理印證在孩子上」。
重點:1.要學音樂(經驗依賴)前,身體兩側協調、手眼協調、手指張力,坐姿、站姿等要穩(經驗預期)。
2.學音樂的時間在上述狀況下,在5歲-10歲間進行即可。
迷思四、父母如何滿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事實:1.父母應該要做的是,在探索的過程中提供安全的環境。並改變活動層次。
2.了解孩子退縮無法接受新環境及新事物的原因為何,影響為何,並找出解決方案。
重點:孩子需要的父母的讚美與鼓勵,但要注意使用時機及方式。
迷思五:腦子大較聰明?
事實:1.大腦運作需要用掉20%的能量,它不可能一直大下去,所以成人男性的大腦約1400g,成年女性的大腦約1300g。
2.聰明與否不重要,我們應重視孩子的努力過程。
3.大腦講究整合及效率,所以會用進廢退。經過刪減及髓鞘化才不會過度使用。
迷思六:何謂「揠苗助長」?如何避免?
事實:1.先大概了解「兒童發展」,才知道從演化而來,不論你是哪種膚色的孩子,發展階段大致相同。
2.「經驗預期」vs.「經驗依賴」
經驗預期:生存需要的能力,演化而來的。如翻身、坐、爬、站、走等。容易被忽略,但卻是生存所必需
有的基本能力。經驗依賴:根據個別的文化經驗,如下棋、玩電腦、踢足球、體操下棋等。人類沒有這些
技能也不妨礙他的生存。
重點:1.「神經壅塞」指在「經驗預期」期(0-6歲)的大腦突觸是為未來準備的,但硬塞許多學習課程
(經驗依賴),使得原 本在青少年期要進行創意發展所需的突觸被搶用,這些過多的早期教育可能對
日後智能發展無益。
2.「經驗預期」0-6歲在大腦的到底層區-腦幹學習整合,就像建築一棟大樓,腦幹就是地基,挖地基
當然要又大又深又廣, 但有誰想去看他怎麼挖,人們在意的這棟房子將來多雄偉,甚至關心到如何裝
潢才夠美,至於地基穩不穩卻不是重點。
3.挖地基,就像孩子的早期成長,我們會預期他會翻身、坐、爬、站走,會說話。但是容易被忽略的是每
一個發展呈現出來的時間 及品質。比如翻身,代表人生中很重要的第一次身體自主性移動,過了五個月
都不翻,有沒有影響?爬行時,一腳拖一腳,或身體四肢無法平穩趴在地面,原因為何?會走路了,卻常
跌倒,這些地基的建搆會穩嗎?
迷思七:父母要如何做?
事實:1.再忙的父母,都不要將「忙」當作藉口了!因為處在這個社會中,「不忙」就太遜了!
2.重視和家人相處的時刻,即便只有一小時,都應用心經營。父母在工作上忙了一天,回到家的那一刻,
你帶給家人的是不是一種正向情緒的渲染,讓孩子們感到父母對努力付出的愉悅;還是將疲累的身軀
丟到沙發上,開始抱怨,讓孩子很快學習到「負向情緒」?
重點:1.生活的環境,提供了滋養生命的各種刺激及訊息,孩子最重要的校就是家庭,父母是孩子一生
最重要的導師。
2.如何看待及引導不同的孩子:
「愛」是最符合人性的,「耐心」是要了解孩子後,對孩子的行為才會有同理心,進而才會有耐心去
引導孩子。而「方法」是可經由學習來的。大腦科學知識提供我們在養育孩子及處理關係上許多
實用的方法。
3.各種教育專業人士都指出,父母自己就可帶好孩子,可是並非所有父母都可以懂得孩子的行為及反應
的義意。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親是否先決定自己願意被教育呢?
作者:凱西.赫胥-帕賽克、戴安.艾爾
蘿貝塔.米西尼克.葛林考夫
出處:智園出版有限公司
整理人:資深評量師 張玲玲
U-Best的老師們歡迎爸媽與我們一起共讀討論,一起為孩子增長腦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