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W」坐姿,請你跟我這樣坐!
你最棒大腦科學潛能發展教育中心 張玲玲
最近,接到一些媽媽來電詢問,關於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狀況,被老師認為有過動或注意力不好的現象,而去了醫院評估,得到的答案是「邊緣」,讓家長更加困惑。由於,只聽家長描述沒看到孩子本人,所以,邀請他們帶孩子過來了解。
為了了解這些小學生目前的學習能力,我們通常會先給孩子玩一些圖形判斷的遊戲,通常這些孩子在遊戲進行大約3分鐘左右,身體就會往後倒在椅背上,接著,很喜歡把腳放在椅子上蹲坐。但這姿勢也無法維持很久,身體不斷動來動去,甚至,會一下子站起來,一下子坐下來(斜躺著的姿勢),口中也會不停的問:『還有多久啊?』『好了沒?』,顯得較沒耐性。而測試進行到到2/3左右時,孩子的注意力就會明顯降低了。
我們的大腦每天在工作,需要一定的養分。無論我們吃了多少營養的食物,通過血腦屏障,大家都公平的得到20%的能量,來維持大腦運作。孩子從小就坐成W型,在學齡前(小學前)還不覺得怎樣,習慣一旦養成(用進廢退),上了小學後,尤其2、3年級,課業多起來時,會發現孩子不管是「坐」或「站」都沒法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喜歡動來動去,讓人誤會他是過動或注意力有問題。
根據研究『W坐姿』發生的原因:
- 孩子爬行時,爬啊爬的坐下來時,就順便坐成這樣。
- 孩子肌張力比較弱,這樣坐比較省力(誤會一場)
- 有可能模仿別人
以『W坐姿』坐著的時候,孩子將全身重量,卸在W型兩腿中間的地面上,本身不會學習撐住自己身體重力,坐久之後,將來不僅脊椎可能側彎,孩子也沒有學習到如何端坐。這類孩子,在請他盤坐時,會悄悄的把雙手往後撐(大人也是這樣),這個目的,也是將坐姿底面積放大來節省力氣,但因為施力不當反而更容易累。
在課堂上聽講,在學習才藝時,「坐得住,站得住」是基本條件。這些W坐姿孩子,為了要維持姿勢的穩定,他動的更厲害,因為正確姿勢對他們而言是更辛苦的。為了維持4,50分鐘的持續專心程度,他一直在動來動去,反而將大腦的20%的能量消耗一大部分,相較其他坐的穩穩的孩子,顯得更是「好動」或「注意力」有問題。
遠離W坐姿,請你跟我這樣坐:
- 盤坐:坐在地板上,兩腳打叉叉再進行活動。
- 兩腳放直直的坐。
- 側坐:將兩腳都側往同一邊。
- V字型坐姿:兩腳往前打開成V字即可
- <>坐姿:讓兩腿膝蓋自然彎曲坐著即可。
- 讓孩子習慣坐在椅子上。注意,坐在椅子上時,兩腳不要懸空蕩來盪去。椅子太高時,請放墊子在孩子腳下,讓大腿和小腿呈90度,桌面高度是孩子坐好後,雙手自然垂下,手肘以上約5公分高的地方。